我的互联网编年史: 从田园牧歌到草木皆兵
前言
注意, 本文并非完全纪实, 越到后面会越接近科幻创作, 请读者知悉.
我又不是先知, 我只能写点暴论了.
Web 1.0
创造模式 & 黄金时代: DoS (1990 年代 ~ 2000 年代早期)
这是一个网络世界的拓荒年代, 但互联网是人造的, 是如同没有原住民和原生生物威胁的新大陆一般, 只有无限可能与未被触及的疆域. 人工智能刚刚进入低谷, 而互联网却充满着希望, 使得这两个事物看起来毫不相干. 资源在当时显得富足而慷慨, 但这些资源却被极少数人所拥有, 这些人被称为互联网的 "先锋", 互联网的 "缔造者", 他们是「极客」, 是大学的研究者, 是资金雄厚的先行者. 这一时期的互联网的门槛极高, 世界也还没有与互联网融合, 万维网的概念才刚刚诞生. 也因此形成了一个小而紧密的社区. 只要这里的人愿意, 他们就可以做到现实世界彼此认识, 甚至在网络上建立深厚的友谊. 他们在自己的虚拟领土上辛勤耕耘, 创作个人网站和论坛, 用朴素的 HTML 记录自己的东西, 然后邀请他人来观赏, 交流.
这个时代的网络技术简单而纯粹, 从未过多考虑过安全与加密. 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就像人与人之间的握手, 一切建立在信任与坦诚之上. 此时的 HTTP 协议如同在广场上用传声筒交流一样简单直接; SMTP 像真实邮差递送信件一样毫无遮掩. 网络的架构师们默认进入这片数字世界的人都是怀着善意的探险者, 恶意攻击比如 DoS 虽然存在, 但往往只是这群技术爱好者之间的恶作剧并不认为是真正的威胁, 尽管如此这也让网络攻防的概念开始萌芽.
IPv4 地址在当时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每个设备一开始接入互联网就可以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 互联网的第一批公司在硅谷中诞生, 它们在网络疆域上圈地跑马, 建设自己的 "数字农场" 与 "虚拟工厂", 为早期网络用户提供浏览器, 电子邮件和门户网站等这一时代的基础服务. 与此同时, 互联网的行动纲领 —— RFC 被起草, 这些文档是这个网络世界的 "宪法", 为未来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石. 开源运动也在这一时期萌芽, Linux 等项目的出现让技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
这是一段黄金岁月, 互联网如同一片沃土, 充满了创造与分享的激情. 然而, 信任的基石也埋下了隐患, 当更多人进入这片土地时, 原始的单纯将不再适用, 总会有一批人变成最早期的原住民. 这一时代由风险投资主导了互联网经济的蛮荒, 最终表现在了末期爆发的互联网经济泡沫, 但还是让很多后世的巨头在泡沫之中成长起来, 这一经济模式还是成为了后世互联网经济的核心.
Web 2.0
生存模式 & 白银时代: DDoS (2000 年代 ~ 2010 年代)
二十一世纪到来, 互联网从精英的游乐场转变为全民的竞技场. 全球化运动达到巅峰, 使得互联网公司们有机会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攻城略地, 运用一切手段割据一方, 资源逐渐集中化. 大众互联网形成, 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越来越便宜的宽带连接到网络, 市场接近饱和, 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新生代互联网公司崛起, 它们不再满足于单纯提供服务, 而是通过广告, 数据和用户黏性构建自己的商业帝国, 形成了坚不可摧的 "数字城墙", 互联网大陆板块开始裂解.
巨头主导的互联网普及让内容生产模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由 PGC 逐渐被 UGC 取代, 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让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创造者. 信息孤岛开始出现, 用户开始被算法推荐缠身. 广告和金融市场收益开始超越用户生态的直接收益, 对流量和注意力的追求超越对艺术和文化的追求, 互联网公司变得更关心如何从用户身上榨取价值, 而非为用户创造价值. 互联网成为一个真正以机器运行速度驱使人类进步的行业, 传统行业不得不开始寻求融合, 被公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随着互联网的真正普及, IPv4 资源逐渐枯竭, NAT 成为资源匮乏地区的常态, IPv6 终于开始痛苦且缓慢地推广. 网络攻击从单机的 DoS 演变为分布式的 DDoS, 网络安全开始成为互联网世界的核心议题. 为满足市场, 网络攻击和网络安全开始成为一种服务而被制造, 供应和消费.
有人开始反思互联网过于集中化的弊端, 去中心化的概念开始兴起, 比特币诞生. 开源运动如火如荼, 互联网成为政治运动的沃土, 全球协作与共享成为新的信仰. 但互联网的主导权依然掌握在少数科技巨头手中, 用户的数据和隐私仍然被肆意收集交易, 互联网中的人与人的信任开始崩塌.
白银时代, 是大部分普通人才能接触到的时代. 有部分人奉黄金时代的先驱为神而去膜拜, 这也确实坚定了无数后人对互联网的开发的信念. 但是人人都能「淘金」的时代已经过去, 互联网第一次感受到了激烈的生存和竞争压力, 资源变成稀缺品, 为有限资源而开始的过度竞争开始显现. 卖淘金使用的「铲子」变得比淘金本身更加容易获利, AWS 为代表的集中式云计算出现, 它们为后世互联网的淘金者们提供了数量最多的铲子. 此时, 人工智能领域走出 "低谷", 理论突破出现, 此时的开始富集的算力资源和数据也为深度学习提供了最早的养料.
Web 3.0
塔防模式 & 青铜时代: 人工智能 (2010 年代 ~ 至今)
人与人, 人与机器, 机器与网络之间默认不再信任, 信任链条只能通过密码学技术来构建, Web 1.0 时代的网络基础变成网络安全障碍. 基于密码学的零信任模型和区块链技术诞生试图重新定义互联网的人机关系. 区块链甚至开始尝试对金融系统, 公司治理乃至社会结构的进行颠覆性改变, 然后发明了去中心化金融, 非同质化代币等概念. 逆全球化运动开始, 互联网「无中介」概念诞生, 数字主权运动萌芽.
互联网的最大漏洞变成了人本身, 社会工程学攻击泛滥, 借助钓鱼邮件, 虚假身份和心理操控成为这一时代的网络攻击者绕过数字甚至物理安全工具最有效的武器. 安全设施开始以反人类的方向进化, 变得复杂和晦涩, 普通用户开始无法理解自己使用的数字工具, 新生代不再关心互联网本身. 用户和机器人一同被困在层层加密和验证的迷宫中, 小型组织维护网络安全的开销开始反超网络建设本身的开销, 云原生概念诞生, 网络安全供应商盛行, 供应链攻击愈演愈烈.
物联网设备的数量激增, 借助 5G 网络开始超越传统的人机设备数量, 智能家居, 穿戴设备和工业传感器无处不在. IPv4 彻底告罄, IPv6 推广加速, 但普及速度仍然无法满足需求. 网络安全进入了「塔防模式」, 互联网企业以堡垒为核心构建重重防线, 默认需要主动抵御威胁, 蜜罐陷阱遍布堡垒之外. 爬虫流量逐渐接近甚至有趋势超过真实用户流量, 互联网产品在基础协议上构建复杂的应用层协议将用户隔离在网络之外, 普通人再也难以直接接触它们的 "底层".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迎来爆发式增长. 算法构建的信息茧房将每个人原子化, 用户被困在定制化的信息泡泡中, 认知被无形操控. 数字身份不再是一个类人的整体的概念, 而是被拆解为无数标签的集合, 互联网公司和政府支持的组织借助标签影响人类用户行为, 间接操控现实世界的政治与社会格局. 人工智能主导的深度伪造, 虚假信息和算法偏见成为常见威胁, 人类在数字世界中的自主性开始丧失, 互联网大陆开始板块漂移.
开源运动从软件扩展到硬件领域, 但开源理想与世界的现实仍然存在明显冲突. 互联网的黑暗面愈发凸显, 互联网居民开始怀旧 Web 1.0 时代, 并开始尝试将自己曾经耕耘互联网的「犁头」铸造为「剑」. 但这是一个青铜时代, 技术带来了力量, 但青铜时代的器物依然是王公贵族才能完全拥有的东西.
后 Web 3.0 ~ Web 5.0
迷雾模式 & 铁器时代: 量子计算?
互联网进入「迷雾模式」. 量子计算产生突破, 网络信任链条遭遇危机, 传统加密技术再次肩负修复网络信任崩塌风险的重任, 后量子加密算法成为新防线. 互联网的运行逻辑变得更加不可预测, 卫星网络和量子网络颠覆数据传输的方式, 信息流动的速度和形式超越人类的直观理解.
互联网更加嵌入现实世界, 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开始融合. 增强现实, 虚拟现实和脑机接口开始真正发展, 尝试让人类直接与数字世界融合, 让网络不再是工具而成为人类意识的延伸, 人类意识将摆脱人机交互直接和硬件连接. 而已经与互联网软件和硬件深度融合的人类变成了网络攻击的目标, 人类的思想开始被直接攻击或操控, 相对于人类与网络分离为前提的「隐私」概念即将被边缘化.
网络安全进入全新的阶段, 原本清晰的网络视野变成带有战争迷雾的战场, 攻击者隐藏在用户, 软件和硬件中. 攻击者与防御者都在未知的领域中摸索. 人, 人工智能, 量子计算和 "数字幽灵" 的载体 —— 联网硬件, 让攻防博弈达到前所未有的复杂程度. 去中心化技术进一步发展, Web 1.0 时代的构想被颠覆, 个人数据脱离云端直接存储在私有的「数字保险箱」中, 数据和信息不再默认被共享和传播. 大型经济体将数字主权与国家主权并列, 网络防火墙从国家数字主权边境开始生长, 由于长期依赖, 人与人的信任也从「鸿沟」变成了一道巨墙, 通用人工智能开始发展.
铁器时代, 任何网络技术能轻易铸造精致完美的双刃剑, 人人都是执剑人和被剑指的人, 基础设施被再次重视, 但已经不再是全球化下的分工协作, 也不再是创造, 而是对 "旧时代贵族" 割据下的依附或挑战的选择.
Web ???
避难所模式 & 黑铁时代: 后量子与虚拟现实?
互联网进步的根基遭遇瓶颈, 人类直面量子隧穿对摩尔定律的挑战. 人类与网络的关系进入一种诡异的平衡状态. 量子计算和后量子技术改变互联网的底层架构, 网络不再是人类可以理解的系统, 而是如自然界一般自运行和自演化的「数字生态」, 互联网信息如同农作物一般被不可理解地自动播种与收获.
人类不再是互联网的中心, 自主行动的人工智能和分布式网络系统成为主导力量. 人类为了保护自己退回到一个个「数字避难所」中, 这些避难所可能是基于区块链的完全去中心化的原子化社区, 也可能是由强大人工智能防火墙保护的「数字堡垒」. 网络攻击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而是演化为一种 "生态竞争", 不同数字实体之间的博弈如同生物界的生存斗争.
社会结构可能发生深刻变革, 人类的身份, 信任和价值体系被重塑. 互联网技术不再服务于人类, 而是和人一起成为一种独立的存在, 人类需要重新寻找自己在数字世界中的位置. 这是网络文明的黑铁时代, 但技术已经从冷兵器进化为热兵器, 每个人都持有, 每个机器也能持有, 人类需要在其中寻找最后的容身之处.
后记
Web 技术的代际更迭并不是互联网变成如今格局的罪魁祸首, 而是人类社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后, 技术被人的欲望, 恐惧和需求所驱动的结果, 它们是「果」而不是「因」. 每一代互联网技术的设计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存逻辑与社会价值观, 它们是人类对未来的设想, 也是对现实困境的回应. 然而, 技术的发展从未摆脱人的影子 —— 最大的变数, 永远是人性本身. 无论是创造还是竞争, 又或者是信任的崩塌与重建, 互联网的每一次演化都深深烙印着人类社会的矛盾与挣扎.